如果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那么散文則是一個人生命體驗的結晶。西安出版社全新推出“采薇”系列散文集,采英擷華,洞幽察微,彰顯不同個體的心靈圖譜和精神氣象。
作品簡介
《疊加的漣漪》是“采薇”系列的首部作品,全書共21萬字,收錄散文作品42篇,按照敘述主題分為三個篇章:“雪域風痕”記錄了作者在康巴藏區工作時的見聞與感受;“隱逸的星塵”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經歷和回不去的舊時光;“黑夜的底片”則多是抒發作者關于哲學命題的隨想。全書語言干凈質樸、充滿靈氣,既有文學美感,又具哲學意味,蘊含著作者對于人生、社會和自然等根本問題的深廣思考。
作者龐井君頗有老一代作家的風致,追求“質勝于文”的境界。他的散文往往結構精巧,視角獨特,于平淡生活中發掘別樣風景,從日常感官中提煉審美境界。作為一名哲學專業的博士,他的散文并不生搬硬套哲學概念,而是集直感、審美和思想于一身,在對客體進行深情描繪的同時,融入主觀的人生感受,并進一步形成形而上的哲學思考,如同一縷微風輕撫湖面,層層漣漪疊蕩開來,引起心靈的起伏和共振。
作者簡介
龐井君:河北承德人,1967年出生于燕山荒村,現任職于中國文聯。哲學博士,研究員,中國人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價值哲學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大學兼職教授,張世英書院顧問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一屆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雜志主編,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文藝評論中心主任等。曾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掛職工作兩年。潛心研究社會價值論三十余載,漸有所悟。學術、藝術涉獵頗廣,酷愛文學和攝影創作,近年多有作品見諸各大報刊,被全國各地中學教學采用五十余篇,出版散文集《黑夜之美》。
內文試讀
下了跑馬山,散步折多河邊,陽光燦燦,溪水歡歡,行人緩緩。折多河兩岸多植柳樹,柳絲很長,比我以前見到的都長,一直垂到水里。細柔的柳絲,渾身泛出了淡淡的鵝黃,一邊隨著水的流動和風的吹拂,不停飄逸著嫵媚的腰肢;一邊親吻著雪白的浪花,仿佛呼喚著春的消息。有人提議下午順著雅拉河去看木格措。我說,木格措是先不去的,我準備把春天的她留給春天的我。
晚飯后,一個人沿著折多河向東走,一直走出城外。那里河水落差更大,水流更急,兩山進逼,一峽如裂,怒濤如雪,亂石如滾,回頭望去,跑馬山、郭達山半鎖于煙云之中,月亮偷偷地露出半個臉。闊步于凜冽山風之中,心潮澎湃,幾無歸意。中國古代文人足跡多止于峨眉山、青衣江一帶,未曾放眼橫斷貢嘎雪山英姿、大渡金沙長河氣派。我想李太白、酈道元、蘇東坡、徐霞客倘游此境,當生發出怎樣的文學想象?當留下怎樣瑰麗奇崛的文章?古人已去,逝者如斯,倒是我平生最敬重的承德老藝術家關闊先生,臨行前以魏碑筆法寫的陳維菘《南鄉子·邢州道上作》一詞,雄強深沉,神豐骨秀,與當下心境頗多契合: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風卷怒濤。并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雕。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
先生跋曰:其年此詞沉雄峻爽,論其氣魄,古今無敵手,若能加以渾厚沉郁,便可突過蘇辛,獨步千古。井君,予畏友也,暇時一讀,精神當為之一振。
——節選自《康定初遇》
名家點評
龐先生說自己寫散文乃哲學思考之余的沖動,因為概念不足以表達一切,倒是感性的瞬間融有思緒萬千。······這是他的寫作不同于一般同行的地方,因為帶出了另一透視世界的維度。在凝視高山流水的瞬間,萬千靈思游動,諸多內覺暗生,片刻間神移于林海,思流于云間,這或許就是他所云“自由自然”的境界。
——孫郁(文學家)
他善于將曲折的工作經歷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作為思想質料加以提煉和升華,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作品。他的文學藝術的觸角是極其敏銳的,正像關闊老先生所評價的,“具有極高的靈性”。他的散文也充滿這種“靈性”和“靈動”。
——劉建生(出版家)
從“雪域風痕”的生命體驗,
到“隱逸星塵”的人生感悟,
再到“黑夜底片”的哲思遐想,
一扇通往自由自然境界的大門由此開啟。
捕捉往昔歲月的云煙鴻爪,
照見未來生活的微茫幽徑,
品讀清新雋永的語言之美,
感悟詩意與思想交疊的生動氣韻,
如靜水投石,蕩出層層漣漪。